活水源头立说真:论《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活水源头立说真
——读《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陈会林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寻绎其源头,可溯至先民们在世界东方这块神奇土地上认识周围世界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这里衍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源一流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就离不开对原典文化——易文化的扒疏董理。
对于《周易》和“易学“的研究,百家蜂起,各抒所长;代不乏人,钩玄致远。但对源远流长的易文化传统进行科学总结,却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而今《中华易文化传统丛书》(罗炽主编,武汉出版社出版,下面简称《丛书》)应运而生,为完成这一时代任务作出了宝贵贡献。《丛书》的第一本《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罗炽、刘泽亮著,下面简称《方式》)已经面世。该书是研究易文化与民族思维方式关系的第一部专著,对有关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观点,可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了易学与文化传统研究的最新成果。具体说来,《方式》最引人注目的价值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潜心于传统,着眼于现实,选题别具慧眼,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编纂指导思想
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现代化的关键又在于主体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包括知识的更新、价值观念的变革、思维习惯的转换等等。民族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理性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深深地嵌入大众的心理结构,是潜在地左右和支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跌荡起伏、演化发展的酵母,是复制人性追求的文化基因和科学发展转化的重要机制,总之对社会和思维主体表现出强大的融摄力和规范力,使优良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但究竟建构一种什么样式的思维结构,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关切的热点之一。作者在易文化研究中选择“民族思维方式”这一主题,对传统思维方式在理论上进行认真清理、总结、评判,并就如何继承、创新和优化,促进其现代化与科学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力图解决“现代与传统”这一长期困扰哲学界和史学界的突出问题,竭力找到易文化传统与现代思维方式构建的结合点,从而为变革传统思维,创造新型的现代思维提供理论依据,实可谓别具慧眼,匠心独运,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一探索不仅予中华文化传统研究,特别是易学研究以耳目之一新,而且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二、探赜索隐,烛幽发微,关于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的论述别开生面
现代思维,根深叶茂,趋时更新,赢得世界景仰,绝非偶然。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生息繁衍数千年,早已形成特殊的思维方式,卓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以往的易学研究,对此重大理论问题,少有系统阐发。《方式》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卓越体察,从文化传统学的角度对中华《易》文化及其所奠定的民族思维方式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是一种以辨证法为主体的经验的、非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它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奉常处变的循环思维、寓理于事的形象思维和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等四种类型,共寓于“太极——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和“经学”思维模式之中,中华民族思维洋溢着浓厚的东方色彩,对中国的社会、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制度等以全方位、深层次的熏染和默化。由于它重视辨证逻辑、忽视形式逻辑,具有整体直观性与模糊含混性并存,变易和谐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的二重性特征,所以它犹如一柄富丽堂煌、精巧雅致的双刃剑,既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和昌盛,同时也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既孕育了中国四大发明的勃兴、医学上的博大精深和建筑业上的精美与辉宏,同时又导致了中国人人性追求上的内倾与心理情感上的封闭。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和正面对中国人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风貌,毫无愧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它的缺陷和负面,却象一副金镂玉铐,桎梏着中国人的灵魂和手脚,以一种强大的历史惰性制约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方式》对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的探讨,其深远的目的,还在予揭示中华民族现代思维在否定中更生,在发展中趋同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提出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模式,继承和发展传统思维方式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现当代思维方式的科学因素,运用辨证法,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转换。
三、溯源清流,多维透视,体现了当代学术研究中系统网络化综合研究的新方法
史料学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是《方式》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对浩繁文献史料的搜录辨证、比较归纳,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溯其源而清其流、观其变而会其通,真实地再现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历史全貌。其次,《方式》运用系统论方法,把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和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分析相统一。从纵向来看,全书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孕育——>发展——>近代化——>现代化为主线,疏理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从《周易》中蕴育,随着历史时空的移转,在东方这块古老神奇的社会土壤和心理氛围中得到改造、逐步凝聚、演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在近代化曲折过程中举步维艰、跌宕沉浮的历史命运,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洗礼与面临的变革创新的时代挑战;从横向看,《方式》在对中国易文化传统“源一流分”的总体把握下,对中华传统思维方式各具体形式的流变、利弊进行重点剖析,一方面从《周易》中演绎出思维方式的四种具体形式,从而廓清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结构与丰富内容,另一方面,又把各具体形式看成相互关联、制约和补充的完整的传统思维系统,看成“都是在世界东方这块沃土上生长起来的思维大树上的不同颜色的花”。再其次,《方式》运用综合对比研究方法,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研究置于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和世界文明、中国文化两个层面上,注意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社会历史条件的关联。通过中外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认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以辨证法为主体的经验型思维方式,并进而鉴别出它的优点与缺陷、正面与负面,从而给其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最后,作者多学科、多角度透视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格外令人瞩目。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精深玄秒,丰富多彩,《方式》从哲学、心理学、历史、支学、宗教、医学、建筑学等多方位予以分析和把握,致广大而尽精微,不以一叶障泰山,不取一管窥全豹。例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通过分析历代文人评品和套用初唐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传世名句所反映出的作者们对那种协调、朦胧的整体美的认同和向住,来论证传统思维方式对民族心理的渗透力。
此外,《方式》虽然内容显得深沉凝重,但文风生动脱俗,清新明快,读了令人如嚼冰梨,如沐清晨之爽气。
总之,《方式》紧扣时代主题,予理论服务于现实之学术职志以浓墨重彩,既有历史的勾画,又有现实的反思,既潜心于探源溯流,又讲究经世致用;论述视野广嗣,史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论断精辟,创见迭出,思辨色彩浓厚,表现出遒劲的文化渗透力、历史情怀与现代意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我们相信,《方式》作者凭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往情深和其学术上的深厚功底,在文化传统研究中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