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实行教育产业化吗?
卢艳兰
在一次全国大学校长教育研讨会上,某一大学校长曾指出,教育产业化将把中国教育带向美好的明天,此估计还得到了其他一些大学校长的认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不禁要反问一句:中国可以实现教育产业化吗?
“产业化”好象是当今一个蛮时髦的字眼,连学校后勤部也美其名曰:“后勤产业”、“后勤集团”。教育产业化是指主张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来办教育,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人士指出教育产业化是针对非义务性教育。诚然,在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成功的探索出了教育产业道路,斯坦福大学开辟了著名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利用学校的经济实力使学校成为工业研究与开发中心,通过与工业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与此同时,也使大学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可是,教育产业化移植到中国,中国的大学教育界人士却舍本逐末,实则是以扩招、涨价为载体的把受教育机会市场化,并且忽视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大众化趋势。
我认为教育产业化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其一,政府可能推卸它对教育该投入的责任。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属于社会公益,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兴办的。实行教育产业化,不排除政府可能将教育与个业同等性质对待,将其推向市场,我们说,国家必须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不能把教育当作赢利的事业。其二,有可能使那些贫困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处于不利地位,使城乡贫困人口在失去了政府体现社会公平的因素制约后,会被迫陷入先要挣钱再去读书的困境,对于那些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欢喜之余,便是为几千元的学费担忧了。据报载,1999年4月,贵州省正安县发生了一起农妇为孩子的学费所困而自杀的事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最终为社会服务。而许多人才在学费这一关卡上徘徊,失去了深造的机会。许多打算考研的本科生,面对自费也望而生畏。其三,可能使教育特别紧密地向经济价值倾斜,那些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益却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与专业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也是导致当今经济、法律专业热门,而历史、考古等专业相对冷门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是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但教育产业化实为不智之举。科教兴国战略,旨在重视科教力量
,重视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教育产业化是与其相背离的。
(原载《风采》第7期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