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追思易江波 >> 浏览文章

祗今唯有千行泪 目尽青天送我师(杨华)

        源:http://www.jcfzw.cn/?p=4828

 

忙碌的礼拜一,正是开会的时间,慧敏打来电话,哽咽着与我说,易老师走了。

我低声怒道,你听哪个造谣。立马挂断电话,可猛地感到晕乎,心跳急速。拿起手机赶紧拨通易老师的电话,两个号码均无人接听。我燥了,打给袁周斌老师,仍没有接通,便发了短信息。

一分钟后,袁老师电话过来,告诉我易老师于凌晨零点十分不幸病逝。

突来的噩耗,心里咯噔一下,眼泪径直涌出,滴落在桌上的材料,模糊了眼镜,双颊发烫,恰似闷头一棒,不敢置信,久久说不出一句话。缓过神来,请假赶往武昌殡仪馆,看到静静躺在棺内的老师,鼻头再次发酸,忍不住失声痛哭。

两年前,我硕士毕业离校的前天晚上,易老师拎来老酒,在北苑的古月餐厅,邀请罗鑫、李培峰两位老师及吴欢和其他几位好友为我送行,清楚地记得那顿饭吃了近4个小时。

5个月前,易老师专程来宜,说是我和慧敏结婚时没能到场祝贺,有些愧疚。那晚江中小岛把酒言欢,他说了很多。

两周前的清明节假,我电话他汇报考博事宜,话语中仍是一贯的鼓励和支持。

而今,再也见不到可敬可亲的易老师了,人天永隔,痛悔曷极!

我曾坦言,七年习法,易老师是于我影响最大、教诲最深的。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谨撰此小文,献上心香一瓣,略表缅怀之情。

 

宽厚仁爱的朋友

但凡做过易老师的学生,对其印象即是外表壮硕言语温雅、行止达礼举轻若重。稍作深交,始觉颇有古侠之风。

和易老师结识,是大二时他主讲《外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课程。因家里条件不好,为勤工俭学交上学费,我时常逃课跑出去做兼职,即便是寒暑假也少有回家。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法制史的教材我倒是喜欢,空闲时候翻阅最多,但仍未去上过课。其他授课老师总会点名签到,却不见易老师的课堂点名。有一次跑去上课,坐在第一排听讲,被易老师认出,以为是走错教室的学生。课后易老师走下讲台问我是哪个系的,我一时不知如何撒谎回答,他见状即明白,微微一笑,道:读大学不逃课的学生我看也不是什么优秀学生,这法制史课程原本枯燥,不深入学进去哪能窥见其无穷趣味呢!回想当日情景,耳红面赤,羞愧不已,婉转地批评是对学生最大的包容与尊重。也教会了学生,学会对他人和自己的宽容与原谅,本是一种自我的历练与提升。

本科即将毕业时候,已相恋三年的女友慧敏希望能与她一道曲线救国去考研,弥补自己高考时的遗憾。我说那就考外国法制史专业吧,遂找到易老师希望能给予帮助。那个周四下午在他的五楼办公室,易老师仔细地帮我划出专业课考点范围,边划边讲,认真梳理教材,还给了一张他早已写好的考研复习建议。在易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是我们区队(班)唯一一个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

仅仅只是一个普通老师,对几百名学生当中一个不知名坏学生的关爱,到后来的学习引导。读研时,每隔一段时间,易老师都会电话询问我的状况。研究生毕业,为我和慧敏的工作去从做详细分析。易老师说,两个人相爱,只要能在一起,什么事情都好办——极其朴素简单的爱情观。仅因为这,我和慧敏辗转东西南北,不停求职,尔今身在一个宜居的三线小城,虽平淡却惬意。后来我和易老师说起结婚拍婚纱照,易老师建议,你们两个是师弟师妹们校园爱情的代表,婚纱照回学校拍,留下一辈子的回忆。

 

勤苦务实的师长

身边的同学每每回忆起易老师,都会被他幽默风趣的授课、才华横溢的学识所折服。他在学术专业上的勤苦钻研、踏实务本的作风令人起敬,他坚持和维护着自己的底层情结、边缘立场,默默耕耘属于自己的三分地。

研一刚入学,易老师即跟我说,切莫负了这三年,多看些书吧,读研万不可与念本科时一样。尤其是读法律史,得有些干货,仿照佛教苦行僧以苦为乐的情怀做学问。每次与易老师见面,他总会问起最近读些什么书,也会推荐建议几本书来读,然后列出书单。并劝我做好读书笔记,把读书心得试着写出来。研二起我尝试回到本科学校和其他院校做助教,在课堂上推荐书目也成了我的教学习惯。而时不时地我也会在每次法律史的年会上和法律文化研究院的图书阅览室读到易老师的文章,多重视乡土调查、关注本土资源且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关,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和视角投向底层边缘社会,去探究真正的乡村治理。易老师曾开玩笑说,省图书馆收藏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材料,我曾是那里年度借阅量最大的读者。并告诫我,法律史的资料引证,一定要查找到最原始的出处,那些所谓的学术大家,也无须过分相信,带着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一定会有所进步。

还记得私下与易老师交流读书心得,他说法律史专业是最典型的文史哲不分家,法学研究应该从各个层面切入社会转型、历史变迁大时代的真问题。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试述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硕士毕业论文《法律史视阈下的美国反性骚扰制度研究》的选题都受到他的影响,每一稿的完成,易老师都有提出意见建议,从文章的框架布局到遣词造句,他都悉心过目。

作为2004级法律专业平素里和易老师走得最近的一名学生,与易老师真挚如父如兄、亦师亦友的情谊令身边同学羡慕不已,我无疑是最幸运的,恩师英年猝然长逝,我再也不能感受到那份偏爱。昔年东流去时,犹问几时回,无应答,从此风云陌路。祗今唯有千行泪,目尽青天送我师。

易老师,一路走好!

 

(杨华,男,湖北宜昌人,湖北警官学院2004级法学专业本科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法律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在宜昌市房产管理局工作,任市房管局团委副书记、市住房保障办公室棚改管理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