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讯·法学教育 >> 西方法律思想与流派·西方法律思想史 >> 浏览文章

康德——理性主义的源泉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阴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

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212康德逝世。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著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

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著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

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康德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大,然而当年的他却是命运多舛。怀疑论者说康德是一个蠢笨渺小的唯心主义者,而唯心主义者又说康德是一个喋喋不休的怀疑论者。教士们把他称作狗,甚至给狗取名叫康德。他的著作被普鲁士的教育部长韦尔纳所禁,不得不送到耶拿去出版。《纯粹理性批判》刚出版时,有人向康德抱怨说感到手指头太少了。因为他每读一个从句便用一个手指按住,十个手指头用完了,而整个句子还没读完。确实,这部著作哪怕对学者来说也是有些枯燥晦涩,何况是普通读者。然而,当康德在学术上终于获得公众认可,受到哲学界尊敬后,他的书又突然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成了时髦的货色。甚至连不学无术的贵族夫人小姐也要设法买几本放在卧室里,显示自己的修养与学识。自然,康德对身边这一幕幕悲喜冷暖的情景是无动于衷,绝不理会的。他只是一如既往地重复着自己的教学、读书、著述和散步。看来什么也打动不了他。那么这位孤独而倔强的老人心里装着什么呢?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写道: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人们在一代乐圣贝多芬的笔记本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话: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头上的星空。康德!!!他一连用了三个惊叹号!真难以想像:康德,这个矮子竟有这样大的魔力。拿破仑,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子,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巨人,曾经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剑与笔。而他承认最终剑总是被笔战胜。难道不是吗?世无定事,沧海桑田,时间可以湮没任何看来是万古不朽的丰功伟绩,却无法毁损真正智慧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当人们厌倦了尘世的喧嚣与污浊,在黑夜里不经意抬头仰望天宇时,总还能看到星空。星空,永恒的星空,深深撼动人心的星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成为德国发展的哲学基础,从此以后德国的社会走向了分析和理性化的道路,德国的整个民族也由此逐渐演变成重视分析和实践,严谨逻辑化的性格。他的间接影响有德国统一,并且功能主义这一伟大的设计理论也在此基础上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