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社会解纷机制研究·后记》
《地缘社会解纷机制研究》,陈会林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相关链接: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也是我主持的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民间与国家解决纠纷的联接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法学界流行一句让很多人汗颜的问话:“什么是你的贡献”?初窥法学堂奥的我,实在是不敢言及自己有什么“贡献”,但十多年来,我一直朝着争取做点贡献的方向努力!这就是正心诚意地在传统法律文化研究领域笃学深思,探索耕耘。
百年前梁启超曾言中国“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我们忝入法律人之列,又置身中国(大陆)空前关注法治的时代,更感“发明法律之学”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法律史学者,如何“发明”法律之学?我以为,首先要有这样一种学术理念或使命感,这就是为推进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法治进程或法制进步作贡献!这一点与部门法学者是相通的。至于如何作贡献,作什么贡献,我认为中国法律史学者的中心任务是探清中国到底有哪些法律传统,特别是那些古今贯通、与西方近似甚至比西方还好的法律传统,这一点虽然有别于部门法研究,但如果做到了,它就是更重要的贡献!本书的出版,应该说是践行这种理念的尝试,追求这种贡献的“脚印”!
法律传统既是精神的,也是制度的,更是文化的。法律传统形于流动,生生不息,不是死亡的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实,它嵌入人们的思维深处,凝于人们的言谈举止,更或明或暗地附着于现行制度!法律传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人类的。因为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经济的全球化,“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马克思语);也因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语)。
传统中国地缘社会解决纠纷的机制,是中国传统制度文明或法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赐给我们的一个学术富矿。黄宗羲说“圣学之难,不特造之者难,知之者亦难,其微言大义,苟非功夫积久,不能见本体”,传统民间社会的解纷机制不是“圣学”,但“造之者难,知之者亦难”却是相同的!时间的久远,地域的广袤,情形的细碎复杂,资料的散乱佚毁,加上相关理论问题的分歧或空白,都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的博士论文题为《明清地缘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其中“纠纷解决”的外延取广义,包括纠纷发生前的预防和纠纷发生后的调处两个方面,为出版进行修改之后,文章篇幅倍增至60万字,为了适应出版要求,不得不删去书稿中关于“纠纷的预防”的全部内容,所以本书中的“纠纷解决”宜当作狭义解,即仅指纠纷发生后的调处,同时本书也因此
我的博士论文无论是当初的写作还是此后的修改出版,无不凝结着导
导师组的另两位博士生导
我博士论文的写作得到诸多专家和友人的帮助。重庆市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著名会馆与民俗研究专家
我的学业一直得到师弟咸鸿昌、毕巍明、杨松涛、张文勇、黄东海、张国安、易江波、刘华政、罗鑫、李可、汪雄涛、张正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权威成果,对他们的开拓研究和“巨人肩膀”之功,在此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和敬意!
中国的“诗圣”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书虽经苦思酝酿和数易其稿,但“始生之物,其类必丑”,浏览全篇,摩挲书稿,我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心境没有丝毫变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缺憾,我并非全部知晓,所以特别企盼学界同仁和读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基金的资助,谨致谢忱!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社长
陈会林 谨识
2009年7月于火伞高张之武昌晓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