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萍踪·寸心知集 >> 会林选集 >> 浏览文章

网络技术伦理的理性思考

 

申领走进新世纪的“道德通行证”

——对信息网络技术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

陈会林

原载《高校图书信息工作与改革》,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信息网络技术是人类在二十世纪的伟大创举之一。计算机、网络电缆、电话线和卫星相互连接形成的国际性互联网或称英特网(INTERNET),将世界各地的城市、乡镇和村庄,将地球上的每一个你我他(她)都连接起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与思维模式,人类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自由世界”。然而,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

1、信息网络技术引起的个人隐私问题。

信息隐私、个人信息披露及存取的控制权问题,在现代已经成为事关宏旨的社会问题。罗腾伯格(Marc Rotenberg)评论到:“隐私之于下世纪的信息经济,如同消费者保护问题和环境问题之于20世纪的工业社会。”[i]因为人们越是容易获得各种网上资料,其隐私便越是处在实实在在的威胁之下。目前许多机构都在努力解决网络隐私问题。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具有20年媒体效果研究经验的Donald F. Roberts研制的“分级审查系统”(RSACI)软件,可以帮助用户控制在该计算机上看到Internet的内容。

个人隐私问题也发生在工作领域。管理中的电子监控或电子监督,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例如,远程营销(telemarketing)公司可以通过个人计算机和电话系统对其员工进行监控,包括客户打进电话的时间长短、通话之间的时间间隔、远程推销员在她或他桌前所花费的时间等,以此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质量。电子监控系统带来了许多道德问题,其中荦荦大者是员工在工作场所的隐私和公平问题。例如,监控是否构成侵扰或骚扰?依赖这些系统所生成的定量数据来评价员工的工作是不是最公平的方式?等等。

2、信息网络技术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绝缺乏温情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了。”[ii]信息网络技术也附产此类效应。

一方面,个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环境发生变革:在线通信使公有和私有、居家和办公界限变得进一步模糊,传统的人际交流现在要通过机器来完成。德鲁克把这种组织结构转变描述为:“把命令和控制型的机构、部门和科室的机构转变成基于信息的机构、知识专家的机构。”[iii]电脑无论多么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但它毕竟是非人格化的东西,新型的组织结构是要比以前更加简单,但这种变革的一个副产品便是没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和对超负荷工作量、烦苛工作标准的强调。

另一方面,机器“无情”的天然缺陷使得网络技术永远无法“网住”网民真诚的心,相信每个亲身体验过的网民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网络中用户所登录的姓氏、名字绝少是真实的,“城市/省份”、E-Mail地址如实相告的也不多。相互交流而自报家门都不敢,又有何诚信可言呢?不仅如此,Internet本身也充斥着诸如“只有知道我的(真实)电子邮件名称的人才可以呼叫我”、“×××不想让其他人参加这个会议(实际上可能只是几个人的“聊天”)”(上面括号内的内容为作者所加)之类的操作选项。这些字眼往往使初闯“网络天下”的人顿感“人情冷漠”、“网态炎凉”。

3、信息网络技术引起的信息安全与侵犯他人权益问题

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网络的电子环境并不安全。国际互联网电子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治外法权。所有这些特征对调节信息的产生、组织、传播、存档的法律和道德都提出了挑战。

设置密码是人们保证数据或文件安全的“绝招”,然而,这也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以奔腾200MMX的速度,现有的JohnHacktool等黑客软件,破译用自己或熟人生日设置的密码只需5-6秒即可搞定,破译用小写字母加数字(这是用户常用的设密方法)设置的密码只需25分钟,破译用英文字母或单词加数字设置的密码需6.32小时;用5位各种控制符、26个字母的大小写混设、有955种可能性的密码需要53小时。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传递信息和程序,一旦破坏起来便会给信息管理与利用带来严重问题。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搞的“蠕虫”程序,仅花几小时便使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上的众多计算机系统瘫痪。去年六月我国大陆出现了首例不仅破坏电脑软件而且攻击电脑硬件、台湾大学生陈盈豪所为的病毒——Win95.Cih

又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交易,保证不了数据安全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这涉及到企业集团数据被破坏或窜改,系统有效性丧失,或将敏感信息泄露给不友善的团体等,安全问题可以给受害者造成惨重的损失。

4、信息网络技术既使人臻于完美也使人走向堕落

这里我们只需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1998年初,家住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北好莱坞的兰迪遇上了从未听说过的恐怖怪事:她接连不断地接到不同男人从世界各地打来的龌龊电话——好几个“皮条客”自告奋勇地要替兰迪拉“生意”,一些陌生男子甚至找上门来,用力擂着兰迪的公寓大门,大呼小叫要与兰迪做“交易”。兰迪后来从一位来者口中得知:一位神秘客冒用兰迪的身份在国际互联网上登载了一则色情广告,声称要寻找男人来满足她“奇异的性需要”并且将兰迪家的地址、去她家的路、她的社交活动,甚至连如何可以造成她家的报警器短路的建议一古脑全都公布在互联网上。兰迪报警,警察却表示“无能为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兰迪在父亲的帮助下,经过八个月的努力终于弄清了这位神秘客的真实身份:50多岁、离过两次婚、两年前向兰迪求爱被拒的加里·德拉蓬特。加里最后因侵犯公民隐私罪而被判刑3个月监禁。

案例二:近三年来,估计有100万幅以上的怪异的儿童性虐待图片在互联网上流播,国际刑警组织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侦破技术、调用12个国家的警力摧毁了“Orchid Clud”、“神秘之岛”等邪恶的恋童癖集团或儿童色情网站,逮捕了12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嫌疑犯,但是并没能因此完全制止这场世界范围的“乱伦”或“缺德”行为,一场全球网络追踪恋童癖者的战役仍在进行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远因。当代媒体大师麦克卢恩指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iv]信息网络技术无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环境,它为人类生活展现出诱人的广阔前景,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创造出良好的客观条件,它必将推动人类道德水平的攀升,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然而,辨证法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进步都是有风险、成本和代价的,信息网络技术造成的道德扭曲,就是这种风险以及社会成本的具体表现。在这里,“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v]另一方面,道德方面的变化也通常很难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急促步伐,这种滞后效应往往导致某些行业的行为失范或“道德滑坡”。所以,我们应当谨慎从事,使信息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新环境不至于成为个人权利、公平和正义的敌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风险,以及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些问题,势必将冒被信息技术奴役的风险。当然,我们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在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努力弥合技术与道德之间的鸿沟,将每一项新技术的成本和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

信息技术无所不在,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行业,不管你走的是哪条路,最后都会通到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来。计算机技术的伦理问题将成为21世纪社会道德的主要问题已是一种必然。它对专业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影响实在太大,因而这一领域的问题便成为新的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个跨世纪人的道德品质。世纪桥头的人们应该在冷静的反思中申领走向新世纪的“道德通行证”。



注释:

[i] James Gleick,Big Brother is Us,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eptember 29,1996,转引自理查德·A·斯皮内洛 著,刘钢译《世界道德·中文版序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79

[iii] Peter F.Drucker,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ruary 1988,p.53  -5

[iv] 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 New York: Mentor Books,1964 ),p.iv 转引自理查德·A·斯皮内洛 著,刘钢译《世界道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月 第4页)

[v]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