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十四节气
(陈会林整理)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记忆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阳历二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逢6、21,下半年逢8、23。
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节气之名的来源有两说:一说是指时节和气候;二说是指节历和中气——中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春秋时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图1
图2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既根据太阳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安排,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上半年是6、21前后,下半年是8、23前后,每月两节日期最多不差一二天,例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